体检不合格就找碧国体检(V:tjdj-v;Q:3645662841)
|
怪不得这么多人拼命考公:原来1个编制至少值1千万!最近,听单位一老同事讲,她家两小孩毕业了都家里蹲,一个考公一个考编,顿生感慨。曾经,跟一个编办的好朋友闲聊,谈到考编考公热的现象,他提到,一个编制,财政往往需要投入1000万的预算成本,编制实际得到的有时候远比工资待遇要多的多。 体制内好处之一:从踏入体制内的那一刻,其实你已经拥有了人生的第一个“1000万”活期存款。想象一下,你身在北方某座繁华一线城市,25岁上岸参加工作干到60岁退休,摸爬滚打35年,按照当前新人一年实发到手15万,应发18-20万,单位承担的工资、社保、福利等各项开支成本在30个W左右,那么,30万乘以35年,就是一个惊人的数字——1050万!你可能会说,1050万对于许多人来说并非一个天文数字。但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,努力工作一年能拿二十多万也就很不错了,更何况绝大多数人即使到四十多岁还不一定能达到。你没法否认,人生终究是一个回归均值的过程,不要以为自己能够轻易的突破。相对来说,编制内一年一二十万能持续赚到退休的收入,工作还不算辛苦,难道它不香吗? 体制内好处之二:职业生涯终身稳定。对于多数普通人来说,一生做生意赚到大钱的概率微乎其微,体制内算是最稳妥最体面的工作了。尤其是公务员行政编,依附最粗壮的大腿,让渡绝对的自由,除极少数专业外,基本放弃既有技能,适合自觉没有什么技能的人,下限高(分地域),上限低,而且编制数量不会膨胀到贬值,国家有固定编制规模的。只要你不触碰法律的底线,基本上就能稳坐钓鱼台到退休。对于学历不好,专业不好,能力普通的大多数人来说,考公就是逆天改命的一条路径。 体制内给了竞争力相对较弱的人,提供了一个体面的饭碗和社会地位。体制内竞争比的是你的ZZ敏锐度、执行力、为人处事的情商、后台资源等等(除了你的专业技能,个别岗位除外),基本没有被裁的风险。而体制外更多拼的是你的市场行情敏锐度、专业技能、团队合作等,吃青春饭,讲究优胜劣汰法则。你现在竞争力强,然而十年二十年后,你还有竞争力吗?体制外可能今天还跟经理有说有笑,稍微落伍一点,下一秒辞退通知就冷冰冰的摆到面前,你就没饭吃了。这种不确定性让人倍感压力,仿佛每天都生活在刀尖上,让人夜不能寐。 大部分人,高考过后对编制不屑一顾;大学毕业觉得考编是个不错的选择;读研期间对编制的奋力追逐。而今身在编制里的我,虽然经常抱怨,但也不想出来,毕竟能稳稳按时上下班。 体制内好处之三:退休待遇高。体制内退休能领到的钱有好几项:基本退休金,职业年金,生活补贴还有独生子女费。综合起来,他们的养老金一直是全社会最高的一小撮。缴费基数高,缴费时间长,有职业年金加持,比企业退休工资要高2倍到3倍,有的可能高4倍,一线城市普遍过万。要是退休后身体没大毛病,日常基础消费会很少,养老金花不完,除了接济子女,只能花在游玩上了,这日子过得那叫一个舒坦啊。如此水准,恐怕让许多背负房贷、车贷的90后、00后的上班族们都望尘莫及! 除此之外,更不用说体制内提供的医保、社保、职业年金、生育险、住房公积金以及房补在内的“五险两金+两补助”全方位保障,从生老病死到失业再就业,从购房置家到日常生活,基本你人生旅程中大概率能碰到的事都能帮你解决,当然如果遭遇小概率的突发状况,只能寄托于那一千万了。 对大多数人来说,一辈子给个一千万,真的也值了! 编制,或许是很多人的《围城》,但也是很多人的天堂,它在不同人眼里定位不一。在穷的地方看来,编制=铁饭碗;在有钱人看来,编制=又苦又累还没钱,免费打工仔。真正能赚很多钱的人根本就不在乎考不考编,压根就不在乎那点福利。但,某些部门的编制,特别是一些比较重要的平台,能获得的不仅仅是一份稳定收入,还能获得一定的人脉和独家信息,以至于如果有一天离开体制去创业,起步阶段会顺利一些。总而言之,进可攻,退可守。 其实,说白了,原来我们一生的努力都是为了钻营,连读书也有这么多水,进体制内竟是众人穷尽其前半生谋求的对象。人啊,有时真的不知活着是为什么,如何活着才真正幸福。聋子说,鞭炮不响;瞎子说,灯不亮;瘸子说,鞭炮很响灯很亮,就是这平平坦坦的路,走起来摇摇晃晃。一个人很难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,却总以为错的永远是别人。 当下生活不易,面对落后的产业层次和不友好的就业现状,希望大家都能正视自己的平庸,都能明白一个道理:为人民服务才是最好的行业。 |